《环路男女》海报
5月,中国著名影评人、文化评论人周黎明创作、导演的话剧《环路男女》正在北京紧张排练。这部由赖声川导演担任艺术总监、曾经参与过《如梦之梦》、《暗恋桃花源》等作品的4位年轻演员出演的新作,将于6月起从北京开始其全国巡演。一向在电影界犀利发声的周黎明涉足舞台,希望通过“环路”与“男女”讲出什么自己的所思所感?新浪娱乐对话周黎明,他为网友介绍了《环路男女》幕前幕后的故事。
新浪:大家以前了解您都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影评人,这次做戏剧的编剧、导演,能先谈谈您和戏剧的渊源么?
周黎明:我跟戏剧的渊源挺长的。小的时候看样板戏我就很感兴趣。大学我本科是学英文的,硕士是西方文艺。那个年代书很少,我记得很清楚,1978年中国第一次出版莎士比亚全集,我所有餐费加在一起才二十几块钱,我拿了五块还是八块买下来,第一次真正打开西方戏剧大门,对我影响很大。后来中国本土的剧作家也是从那时开始看。所以我后来写电影评论也是从戏剧角度切入多,影像角度切入少。而且其实我也写剧评和乐评,今年会出一本乐评集,大部分是西方歌剧的评论,也是戏剧角度分析多一点。1997年,我跟成方圆一起做了音乐剧《音乐之声》,非常成功,我是制作和导演之一,那是直接参与的第一个戏。另外中国交响乐团、杂技团去美国演出,我也参与过好几次,有些技术性的东西我也老早知道。
新浪:那这次第一次自己独立创作、导演一个话剧,感受如何?
周黎明:我觉得挺过瘾的。构思时我有一些想法,但一个人想偏文学,到了舞台上就是一个集体创作了。比如说舞美设计我最初想的是一个极简版,几乎就是像京剧里的一桌两椅。后来请了专业的舞美设计,他图稿一出来我就觉得,“哇太好了”,他把我潜在想要说而自己说出不来的东西都做出来了,我一下子就知道怎么调度,全有了。
新浪:能说说这个戏的创作背景么?
周黎明:我大概是2007年写的英文第一稿,一直到2011年才第一次做成中文。有些台词变成中文,觉得怎么念都不对,就一直在改,中间想到什么东西,过一两个月就拿出来改,都不知道改了多少稿了。2010年这个戏在加州戏剧节演过一场,观众很喜欢。导演是纯粹的老美,演员都是当地不会讲中文的华人,我是做嘉宾去的,没有参与创作。去年乌镇戏剧节我去当评委,那个时候王可然老师(编辑注:本戏,及《如梦之梦》等赖声川作品制作人)问我是不是有一个本子,我就给了它。一开始我也没有当真,后来到了去年年底,赖声川和王可然老师都很喜欢这个剧本,想搬上舞台,我就自己要求来导了。
新浪:为什么会想到要创造一个戏剧作品呢?
周黎明:我觉得我写文艺评论可能很难再往上走一层了,因为我能想到的我都已经实验过了。我这些年写中英文的影评、泛影评,我三本书里面影评就有5500部,从量上来讲我已经做到中国之最了。我觉得我需要从critical writing (批判性写作)向creative writing(创造性写作)发展,因为creative writing有模糊性,它能给我一个更大的空间,我可以写好几个不同面,不给出标准答案。这个世界很多事情其实不是纯粹得那么分明的,写评论很多时候不过瘾,戏剧更能表达这种社会与人的复杂性。所以我这次也跟演员讲,演的时候不能脸谱化。我希望观众能觉得这个戏和他们认识的生活有点像,但是又不完全是生活的如实的反应,会让他们用更新的视角去看生活。
新浪:这个戏名字里的“环路”是个什么意思呢?
周黎明:我是拿了北京环路作为戏剧结构,它同时是主题意象。我觉得北京环路就很像中国政治体制:最高的权力在最中央,老的比如故宫;离中央越远权力越小,你要是住在六环外,那就是蚁族。当时我住在休斯顿,休斯顿也有三个环,但休斯顿的环路有七八条放射线,即使很远的地方到市中心也不需要在环上绕。北京就几乎没有,就得绕。这就象征了在中国,想在社会上取得更高的地位,就得一步步上去,你就要付出很多代价。所以这个戏把三幕对应三个环路,幕的时长也是跟环路的长度是相对应的。我另外一个灵感来源就是奥地利剧作家施尼茨勒的话剧《轮舞》,它就是A和B发生关系,B和C发生关系,C又和A发生关系,绕一圈。
新浪:而且这是一个由3个独立又相互呼应的故事组成,4人分饰9角的戏?
周黎明:对,实际上是多线在交织,这些故事都合成一体。有朋友就说觉得里面所有的故事,男的都是一个人女的都是一个人。A可能跟B是同一个人物不同的侧面和阶段,戏里有很多暗示。
新浪:听说这个戏还蛮重口味的?
周黎明:对我觉得这个戏对未成年人是不适合的。我记得当时王可然看完以后说,周老师看你这么温文尔雅的人,你的文章也就最多犀利一点,没想到你写这么一个重口味的戏。因为我写的时候是没打算演的,我就按照我想的那种样子写,当然现在演的时候是会很有分寸的。这个戏涉及潜规则,当然我是很严肃地探讨。这个戏很残酷,但是这种残酷又不是肉体的那种残酷,更多是无形、深层的。因为我觉得中国当下的现实,里面有残酷的一面。社会各种矛盾,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是代际冲突。中年阶层的人掌握资源,年轻阶层的人缺乏资源,你想获取资源其实是一个交换的过程。我该怎么样从三环走到二环,二环走到一环?有合法的方法,也有不合法的。但即便到了中心,可能也会发现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自由。有些人可能就退到很远的地方。
新浪:赖声川导演是这个戏的艺术总监,他给了您什么样的支持和指导呢?
周黎明:赖声川老师月底会进组看联排。他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辈,我非常喜欢他的戏,境界很高又很通俗,我觉得我是不可能达到那种水平的,他愿意答应做艺术总监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耀。这个作品我做了七八年了,有些麻木、有盲点了,有他这样一位大师在旁边帮我看着点,可以提醒我。但他的美学和我的美学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赖声川老师四五年前第一次看到这个本子就给了我一些建议,我觉得有一些对我的修改很有帮助,但也不是每一个建议都符合我自己的想法,我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所以这个戏基本还是我的。比如说赖声川老师所有的戏都是升华以后有一个结局,但《环路那女》有很多线头是“没完的”。
新浪:通过做这个戏,您现在觉得影视和戏剧这两种艺术形式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周黎明:有很大差别。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因为各有利弊。影视首先是大众娱乐形式,必须考虑大众,即便小众艺术片它的观众可能也比话剧大得多。有些话剧就不能直接变成影视,比如《环路男女》里有一段比较长的台词,很出彩,但是如果哪天真拍成影视的话,就得砍掉,因为观众不可能看你一分钟讲事情。有些戏像《哈姆雷特》有优秀的电影,像48年劳伦斯那版,但是它永远不可能替代话剧版。话剧正是因为它比较小众比较高端,所以很多东西影视不能做它可以做,比如一些比较写意的手法。影视要变成话剧也要做重新的处理,一集美剧,你在看电视的时候觉得很好看,但是如果完全按美剧的方式搬上舞台,就会觉得缺了一点什么东西。
新浪:《环路男女》之后,会更多向戏剧创作、甚至戏剧评论领域发展么?
周黎明:戏剧评论我其实写过一些。我可能不会去做职业的话剧编导,或者电影的。我觉得我可能真正做了这个之后我反而不方便去写评论了。如果做得很失败就无所谓了,如果有点小成功的话,再去评论就变成同行了。好几年前有人叫我拍电影我也因为这个没有做。但是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去尝试,不是玩票,我觉得我要做我一定把它做到最好,我自己首先用专业的眼光来衡量自己。其实我写影评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说我是专业写影评的,其实我是业余的,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我的影评都是写给普通的、喜欢看电影的人,我教不了专业人士。但是我觉得我写得不比专业的差,甚至在影响力、数量各方面我知道我大大超过那些专业研究电影的。像这回张艺谋也会觉得我关于《归来》讲得有道理。
相关报道:
- 80后女孩自称处女 地铁内举标语求嫁游戏策划2013-08-01
- 仙剑之父网游处女作首测 引入DOTA竞技2012-11-22
本类最新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新闻图片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