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成了一个“身兼数职”的大忙人。一面他要作为电影节上的重量级嘉宾,马不停蹄的参加各种论坛;而另一面,他还要以“北影-青腾未来文创学堂”导师的身份,面对台下50名首期学员,谈论他对于中国电影的洞见。
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
要谈中国电影,于冬可以称得上是这方面的国内权威了。19年前,他从北京电影厂出来,创办了博纳。随后,博纳影业一路快速发展,从获得国内第一张国家发行牌照,到目前实现影视全产业链布局。截至目前,于冬出品发行过的电影已超过230部,其中不乏《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佳片大作。
而在6月14日下午的“北影-青腾未来文创学堂”课堂上,作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于冬以《中国电影的创新探索之路》为主题,讲述了主旋律电影的“新生”,以及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创新之路。
拒绝跟风炒IP,前端布局主旋律商业电影
回溯中国电影这五年,流量IP大行其道。大量粗制滥造的快餐互联网IP蜂拥,无视电影的创作规律、忽略电影的制作水准,不断啃噬着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心。
就在大家都跟风“IP至上”的时候,博纳却在谋划着电影行业的前端布局。比如作为主旋律商业电影“新生”的第一部——《智取威虎山》,谁能想到这部斩获了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三项大奖的3D谍战动作电影,起初并不被人看好。“我觉得一个作品能够穿越时代一定是有影响力、有力量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感染过年少的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一定会被感动。”于冬认为“英雄情怀”经得起时代的淬炼和考验,最终力排众议坚持打磨《智取威虎山》这一经典。最终,该作在2015年贺岁档夺得了8亿票房的市场认可。
2016年,博纳乘胜追击又推出了《湄公河行动》,“它开创了一个类型片,这个电影的结构很简单,就是香港警匪片,加上好莱坞动作片,再把家国情怀放进来。”于冬认为这部影片饱含着强烈的国家意志。该片荣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口碑碾压同期超高制作成本的《爵迹》,在2016国庆档以10亿票房夺冠,至今豆瓣评分8.0。
在说到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红海行动》时,于冬非常自信地说道:“在10%的排片情况下逆袭,18天夺得票房冠军,冲到36亿,仅次于《战狼Ⅱ》。”
“连着这五年三部戏,如果把这三部电影从这五年抽走,你看电影行业是不是缺了很重要的大片的引力?在这五年当中,盗墓、玄幻、古装,包括屌丝逆袭的这类戏充斥在市场,票房也很好;但是真正形成爆款的还是电影作品《战狼Ⅱ》《红海行动》,以及电视剧作品《人民的名义》。为什么形成爆款,真正的意义还是现实题材,跟今天的关注度共鸣。《智取威虎山》关心的就是今天的年轻人能不能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被感动,而不是关心这个题目怎么讨领导欢心。对准广大的市场,这是博纳这些年来积累的对市场的基本判断。”
于冬认为,这些更符合观众口味的、以个人视角讲述的现实题材类型电影,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国力提升后高涨的文化自信、打造当代中国英雄所引起的情感共鸣、以“工匠精神”打磨精品的深耕细作,以及对市场的精准把控和强大的运作力。
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中国电影未来10年反超好莱坞
近5年来,我国电影市场保持着稳定健康的发展,电影票房以平均每年净增100亿元的速度上升,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发展的主引擎。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到了2017年3月,我国银幕数达到44489块,超过整个北美地区,从市场容量上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中国的崛起,直接引发了“中国元素”近年来在好莱坞电影中激增的现象。2013年的《地心引力》中,女主角通过中国空间站最终回到地球,这个设计被解读为“好莱坞讨好中国市场”。随着中国载人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在2015年《火星救援》中,又看到了“中国航天局”的研究成果“太阳神”号成为了美国宇航员最后的救命稻草。越来越多的中国演员在好莱坞大片露脸,甚至担纲重要戏份。
对于如今充满生命力的中国电影产业而言,好莱坞已经从神坛走下,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于冬认为未来能够与好莱坞并驾齐驱的只有中国电影市场,“因为中国的市场就有13亿人,美国面向全球市场的时候,也就是十几亿市场,所以中国市场完全有机会在未来十年之内成为全球并驾齐驱的两大电影主导市场力量。跟十年前相比,我们今天是600亿的市场,面对好莱坞的竞争,从过去被迫式的谈判,变成现在的对话式的谈判、商榷式的谈判。而且我们很自信,本土的电影工业、制作体系、制作公司都在成长。在美国电影不好的状况下,我们这个体系依然能够保持本土电影的市场领先。”
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他认为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本土电影在本国市场、本土市场的绝对优势,现在的国产电影已经实现;二是本国电影的辐射能力、出口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一点是中国电影接下来努力的方向。美国电影已经实现全球化,而中国电影现在仅覆盖东南亚和华人市场,还没有真正进入欧美市场,这也是未来十年,中美电影市场实现并驾齐驱发展的共同命题。
中国电影市场革新,树立市场、创作、人才高标准
目前国家对电影的重视程度,使得中国电影市场又面临一次新的调整和改革,也对今后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于冬认为,“一手抓规范市场,一手抓创作原创性、题材的多元化,两股力量同时做的话,中国电影再需要五年时间达到800亿以上的票房没有问题。”
在于冬看来,狠抓市场规范是中国电影市场实现下一步增长的首要关键。“现在我们600亿票房,其实还有20%,差不多就是100亿,这100亿实际上是被偷掉的,还在市场的下面,所以要规范市场,要抓偷漏瞒报,对于市场潜在这一部分,要让它浮上水面。”
其次,在电影原创方面,于冬则提供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我们在电影调整的时候,不能放松现在电影创作的方向,抓主流电影的同时要强调多元化,要有多种元素的类型电影出现。不能因为《红海行动》起到了引领作用,出现一系列的创作跟风,大家都去拍国外抓坏人、反恐,彰显这种国家力量的类型。电影多元化永远是满足不同观众人群核心需求的方向。”
此外,于冬认为电影人才在中国电影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贡献了重要力量,他分享了自己的行业体会:“中国迅速崛起的电影市场成为助推器,开始形成了一批有力量的创作类型化电影。这一批创业家和有创造力的年轻导演、年轻创作者一起所产生的力量,形成了今天中国电影迅猛崛起的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所以未来十年是我们有可能超越的机会,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个节点的话,差距有可能再拉大。”于冬对中国电影未来将保持高增长的发展趋势充满信心,但同时也认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对电影的产业化发展非常必要。
于冬心中的电影标配:匠心与敬畏
“拍电影需要有匠心,对观众也要充满敬畏。”于冬认为确保每一部电影的出品质量,是对作品、行业和观众最起码的责任,更是每个电影人肩负的行业使命。
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企业家精神,于冬认为任何时代都有爆款、黑马和各种偶然性,但是创作的规律、企业的推动力、专业制片人队伍的推动力是不可或缺的。他指出,现在的中国电影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期:首先,“中国电影产业的第一代创始人的老板们,还在亲临一线组织生产”;其次,“现在资本还没有完全允许境外资本进入中国,未来十年可能会走到这一步,中国的企业家还能够保持相对的自主、独立,不至于沦为资本的摆设。不完全为资本服务,恰恰是能够出好作品的时代。”
“电影还是要抓质量,当资本离场了,我们离不开做专业电影制作公司的创作力量,我们要回归到电影的创作本体、人物本体。”于冬对电影始终怀着一颗“认真认真再认真”的匠心,他透露自己有很多的选题和想法,希望趁着自己年富力强,凭借着对一线市场的判断,拍一些人文情怀和更多的类型电影。
相关报道:
本类最新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新闻图片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