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艺娱乐 > 戏剧 > 综艺戏曲 > 正文

大话东北二人转:以浪著称 浪中求稳
2014-10-20 10:11  辽一网-华商晨报    我要评论()
字号:T|T
小沈阳二人转(资料图)

小沈阳二人转(资料图)

辽阳二人转入选国家级“非遗”

大话东北二人转

今年国庆节前夕,东北二人转入选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少人纳闷东北二人转不是早已经成为“非遗”项目了吗,为啥再次入选?

原来,东北二人转有各自的地域特色,赵本山是铁岭二人转的传承人,本次入选国家级“非遗”的是辽阳二人转。

除辽阳外,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黑山二人转、铁岭二人转,辽宁省第二批“非遗”名录中有新民二人转,沈阳市第三批“非遗”名录中有法库二人转。

从今天起,本报记者就带您梳理一下各地的二人转,先来探究一下以“浪”著称的辽阳二人转的前世今生。

东北二人转素有“南浪北唱”之说,辽阳二人转就是“南浪”代表,它以舞见长,讲究稳中求浪,突出舞蹈特性。

辉煌历史 艺人王承业曾进大帅府演出

据《东北二人转史》介绍,辽阳地区二人转起源于清嘉庆初年,距今有近200年的历史,源于辽阳地秧歌。清末,辽阳二人转进入结班聚社阶段。

民国时期,二人转盛行,村村寨寨演唱,茶社大棚爆满。辽阳二人转艺人陈海楼看到戏楼跑堂往包厢中扔手巾把,手巾在空中旋转甚是好看,由此发明了飞手绢绝技,当时远传吉林,至今仍在二人转艺人中广为使用;辽阳艺人王承业名冠东北,曾进沈阳张作霖大帅府演出。新中国成立后,辽阳地方戏剧团组建,该剧团常年在东北地区巡回演出,逐渐形成了以辽阳为代表的辽南派二人转风格。

艺术风格旦浪丑逗 开创二人转舞蹈表演先河

辽阳二人转主体是二人“双玩艺”表演,连说带唱,载歌载舞,无论是“小帽”还是“小段”表演,注重故事性情节,以幽默滑稽取悦观众。还有丑角舞蹈,旦浪丑逗,十分独特,开创了二人转舞蹈表演的先河。辽阳二人转“浪三场”(三场舞)最具特色:头场表演少女梳洗打扮的情景,主要突出手势;二场以大秧歌的动作表演男女在路上观景扑蝶;三场表演男女二人追逐秧歌队、嬉戏打闹的情景,即“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辽阳二人转还有挎大板、霸王鞭、扇手绢等绝活。

地方现状 剧场里天天爆满,公园内随处可见二人转迷

相比于全国其他地方,辽阳有着非常好的二人转土壤。

据了解,能容纳上千人的小剧场,几乎场场爆满,二人转演员也个个都有绝活儿,比如有的小伙子双腿盘起来,在舞台上能健步如飞地走两个来回;或者有的演员正说着笑话,突然整个身体像棍子一样与地面呈60度角倾斜,在失重的状态下仍旧谈笑风生;或者在下台时,连续五六个空翻翻下去……这些都能获得现场观众热烈的互动。

而在以科普公园为首的辽阳各个街心花园里,随处可见二人转迷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地听当地演员唱传统的二人转。

家族传承 “从小就听父亲唱,然后口传给儿女和徒弟”

现年76岁的筱桂荣,是辽阳二人转界的代表人物,其父便是著名老艺人王承业,艺名白菊花。筱桂荣从14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二人转至今,已经在这门艺术里浸淫了60余年。

近日,筱桂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从小我就听我父亲唱二人转,我们家我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都会唱,我的儿女也会唱。到真正学起来时,也就没有那么费事。要说苦呢,也不是我一个人苦。艺人吧,家庭出身都不太好。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因为长得好,嗓子也好,就女扮男装唱。那个时候他没钱化妆啊,就给自己脑袋上加一朵大花儿,‘白菊花’这个艺名就是这么来的。我14岁开始在沈阳苏家屯农村唱二人转,一年唱‘三大季’——伏天、农闲、过年。唱二人转得的赏钱就贴补家里。到了1956年,辽阳成立了剧团,我工作关系调到了那里,就在辽阳唱,一直到现在。”

像很多梨园世家一样,筱桂荣跟着父亲学唱二人转,她的儿女也跟着她学二人转。不过筱桂荣说并不是为了把二人转这个绝活儿传下去才逼着儿女们去学的,“主要还是兴趣,没人逼他们。我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几个外孙子孙女里只有我二女儿不会唱。我二女儿爱唱歌,有时候就去练歌房唱歌。我就逗她,全家都是指着唱赚钱,就你一个人唱还得给别人钱。祖传,就是熏陶,说白了就是口传。我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我念书就念了两年,所有的唱段和功夫都是口传给儿女和徒弟。”

但是筱桂荣却要求儿女们必须会唱成本大套的戏,她说:“这是真功夫,丢了还是二人转吗?”

本报专访王承业之女、辽阳二人转代表人物筱桂荣——

“在辽阳唱二人转,给的赏钱多”

以辽阳为代表的南派二人转,流传在东北,其独特的艺术特性有着杰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记录二人转发展的活化石,具有保护传承的惟一性。

辽阳二人转老艺人王承业之女、辽阳二人转的代表人物筱桂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二人转会变,但是永远不会黄了铺子。这门艺术,在老百姓里太火了!”

“什么黄了,二人转也不能黄”

华商晨报:您觉得二人转还能火多久?

筱桂荣:二人转现在在农村可火了,什么黄了,二人转也不能黄。辽阳这个地方,二人转的土壤特别好,辽阳科普公园里,每天都有人在那点戏唱戏,唱的都是真功夫的大戏。有人在那地方一天唱下来,光赏钱就能赚好几百。

华商晨报:您过去唱戏赚多少钱?

筱桂荣:呵呵,文革前我最高工资111块5,文革时候不让唱了,就越赚越少。后来再唱,上农村演出一天补助两毛钱。现在我儿子在辽阳走穴,红白喜事儿的唱半个小时就500元,还不算赏钱。比我能赚多了。在辽阳唱二人转,赏钱比别的地方给得多。有人点戏,唱好了就有赏钱,在东北也就海城跟辽阳差不多。在沈阳唱就没什么赏钱,一个地方一个特点。

“现在的表演比以前轻松太多”

华商晨报:辽阳的二人转在风格上有什么其他地区二人转不具备的风情?

筱桂荣:东北二人转讲究个“南浪北唱”,北指的是吉林黑龙江,南就指辽宁。“南浪”里辽阳的“浪三场”表演独具特色。这是一绝,在正戏里加一段表演,第一场梳洗打扮,第二场观花,第三场会情人,打情骂俏。这一路表演下来,要演出个浪劲儿,特别吸引观众。

华商晨报:在您看来,现在的二人转表演跟文化遗产想要保留的二人转有什么不同?

筱桂荣:现在不唱正戏了。你比如我唱《西厢记》,3600句唱下来一气呵成。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能唱下来了。我们过去唱《王二姐思夫》《回杯记》什么的,一段段唱下来,就给观众唱哭了,很多戏根本不需要那么些“说口”。有些戏,唱一段“小帽”直接转入正戏,不像现在需要说那么多话来跟观众互动。现在的表演比我们那时候轻松太多了,一个剧场七八副架,一副架唱一段“小帽”意思意思,再唱点歌曲,翻俩跟头,再逗几句小品就下去了。过去我们唱,随随便便就得一个多钟头。

“没技术的人才拿粗口儿混饭吃”

华商晨报:二人转曾经有一段时间给人的感觉特别“黄”,现在回想起来您怎么看?

筱桂荣:你说的那个是“粗口儿”。在真正唱二人转的眼里,说“粗口儿”的都是没技术的,什么“十八摸”之类的,正经的二人转艺人不屑于唱。没技术的人,又想拿这个混饭吃,就瞎演。但是你真要想吸引观众,瞎演、胡说八道肯定不行,过去正经的二人转艺人剧本里没有的“说口”不说。现在虽然变化了,但是真正有绝活儿的人也不屑于用这些撑场子。说白了,从过去到现在,在辽阳唱二人转的,只要能把旁人没有的绝活儿浪出来,就不愁没口饭吃。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二人转 舞蹈

责任编辑:刘冬霜

我要评论

已有 位网友参与评论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